2007/03/24

港产电影时代的终结

香港的港产片毕竟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度过了很多的时光,武打、警匪还有三级片之类,相信不会在我们的记忆中完全地消逝。然而,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我 基本上电视里播的港产片看也不会去看一眼,更不要说花几十元去影院看了。而且,大概几年前开始,我就比较恶心港产片了,一个是没有什么新的作品出来,全都是 箱子底下的陈芝麻烂谷子,二是听惯了粤语版的港产片,一下子听普通话的还真不习惯,特别是有些配音,简直就是听觉强奸!

香港好的艺人都跑去了荷里活,据说那里金子比较多,包括咱们熟悉的发歌,成龙等等,那里也有华人的导演,吴宇森去年就弄了一部同志影片拿了个奖。当然,《卧虎藏龙》的成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一下香港的电影市场,但是那种温度只是暂时。虽然每年他们当 中有些人跑回香港说要振兴香港的电影,但是仅仅只是一个口号。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香港电影的辉煌已经不在。凡是提出要振兴的东西必然就是衰落的东西,这 是真理。

香港的影片中文艺片并不多,因为香港的文化太注重商业化了,文艺片往往是叫好不叫 座,这是没有制片公司愿意做的。而恰恰是其中的有些文艺片取得了经典式的成功,比如《甜蜜蜜》。它们创造了香港文艺片的一次次高峰,无论是拍摄技巧还是情节,都 是令人感动的巅峰之作。

可是香港的电影界没有好好把握这一点,顽固地走商业路线,以致这些经典没有被复制以及放大。我印象中还有一部非常好的战争文艺片叫《香港沦陷》,这是一部 反映日军占领香港时的一个影片,与大陆反映此类题材影片的手法不同,它所侧重反映了对一些小人物的深刻描写,比如将自己的女儿带到日军的指挥部这一情节, 发人深醒。而通过对这场战争中小人物的特写,就成功地展现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寓意。

港产片的终结意味着一代审美价值观的结束。其实获得奥斯卡奖的很多只是一些文艺片,可是香港的电影界没有人对它有信心。如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从生到死有多远

这个医院的设计很奇妙,一幢大楼里分为A座和B座。 A座是产房、B座则是收治内分泌、内科等病人的病房。 常常,你会有一种从生穿越到死、从死复而新生的错觉。甚至有的时候祖孙再同一时间出生又在同一时间抢救,这中间不过是隔了一个大厅,一个“U“字型的结构。 头尾相间又相连,见或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