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06

【关注两会】让接受采访的代表摆脱标准式答案

两会作为政坛的一件大事,除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外,很多国外及地方媒体也积极对其进展进行了报道。除了重头戏新闻发布会外,恐怕其中对与会代表的专题及随机 采访更加能体现群众的关注度了。虽然有媒体指出,新闻发布会过滤了一些敏感的话题,我想这还是可以理解的,因就国家形象而言,有些话题比如军费、国际关系 等话题的回答是需要慎重的。但对与会的代表的采访就不一样了,即使出现媒体的误读,官方仍然可以站出来说这只代表某某的个人立场。

”请问您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什么样的看法?” “今年的工作报告是务实的,我很感动,它体现了我们党我们政府......”,有时的采访根本不需要代表们回答我就知道他们要说什么,似乎真有那么一套标 准的答案在。每每看到播放采访的片头时,确实鼓舞人心、令人振奋,而一到记者采访代表时,实在没有新意的令人感兴趣的回答。我们的代表们也许在长年累月的 报告、文件的耳濡目染之下,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种官方语言,它就像一个模块被不同的嘴加工出来,但是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只不过是OEM加工而已。

既然是政协委员,既然是人大代表,那么他首先来自群众,他的声音也应该是大众的声音,大众的腔调以及大众接受的语言方式,任何刻板的程式化的语言模式并不 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希望听到有价值的新闻,听到涉及自身利益的发言,而不仅仅是解读和赞扬。总理在人大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只要看过的人都知道好,因为 他涉及了农村医保、教育、卫生等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这个地球人都知道,何必你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们一再地宣传呢?你能不能说说我们还希望什么,在具体操作 过程中的建议呢?

不是每个人都要象新闻发言人那样,希望代表们能拥有各自的表达方式,即使内容一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从生到死有多远

这个医院的设计很奇妙,一幢大楼里分为A座和B座。 A座是产房、B座则是收治内分泌、内科等病人的病房。 常常,你会有一种从生穿越到死、从死复而新生的错觉。甚至有的时候祖孙再同一时间出生又在同一时间抢救,这中间不过是隔了一个大厅,一个“U“字型的结构。 头尾相间又相连,见或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