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4

浙商的成功是中国的损失

在今天中国的土地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没有浙江商人的影子。在10年前,浙江的温州的商人就已经开始进军异地市场,成为当地市场的经济活跃力量,可以说,当时如果没有浙江商人的作用,中国经济的活跃度远没有现在这般高涨。

说到温州,不能不说到温州的鞋,虽然这已经成为一个故事并逐渐被我们所遗忘,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当年的温州确实是用一些劣质的商品坑害了我们的国民甚至影响到俄罗斯。现在,这些并没有得到总结,相关"成功"的经验被不断复制并且在整个浙江产生了一种可怕的马太效应,并跟随着浙江商人来往于中国及世界各地的脚步予以传播。

我有一个做机加工的朋友跟我说,只要是浙江人碰过的生意拿到我这里来根本做不了。没有价格竞争力是不可能有市场前景的,那么浙江又是凭什么造就如此具有优势的竞争力的呢?影响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条件一般有技术、成本及物流。那么,从浙江的私企的数量上来判断,浙江的如乐清、义乌等地区确实已经造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供应链体系。由于生产不同种类的厂聚合在一起,就产生了近距离供应商和低成本运作的一个局面。

另外,外地的如钢材等原材料供应商也喜欢到热点地区去,因为这里充斥着大量的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从销售成本上来讲,这本身就有一种优势,卖给这些地方的原材料价格本身就要略低于国内的其它大部分地区。从技术上讲,其实我们认真地看待浙江的地方企业,从技术上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优势,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要说浙江所造就的新技术其实与相对富裕的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差不多,但浙江却有其它省份没有的技术优势,那就是技术改造。我不知道用技术改造这个词是否恰当。但一般市场上出现了一款新型的产品,过不了一个星期,你就能在浙江找到同样的货源而且价格便宜。这些产品的外观经过了一些变更,材料进行了一些替换,重要的一点,它能用。能用是产品是否被采用的最基本法则,不要说国内的产品,就连日本、美国的一些有着技术优势的产品在浙江依然能够找到替代品。

浙江的东西给人一个最基本的印象就是--便宜。在我们大谈民族工业的时候,浙江商人却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和营销理念,可惜的是,我们的民族工业并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相反,我们把心思花在怎样满足现实利益上而忽视了对产品品质的改造,造成直至今天中国货依然定位于廉价的大路货产品。虽然走出去的战略确实也造就了一部分企业海外扩张的道路,但能够真正走出去的有几家?浙商正是以牺牲全国人民的基本利益透支了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问题的另一方面还在于,浙江商人的税率很低,有些工商户甚至可以免缴税3年,这些钱原本都是国家的。虽然部分是地方政府的地税,但地方政府依然通过房产契税等方式赚得大量的税收。然而这样的行为对其它的省市特别是欠发达地方是不公平的。我们都在使用人民币,我们都在缴税,可是有些地方能豁免一些税,而有些地方不但必须全部要交,政府因为没钱,还会想办法多收税。所以国家应该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这种行为只会导致地域发展的平衡性。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浙江商人在手头有资金了以后,就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前往各地投资,从而造成各地投资项目的价格普遍被抬高。比如温州炒房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行为应该被全社会所抵制,今天我们看到各地楼市的普遍繁荣其实就是商业炒作的最终结果。

然而经济的定律就是以人的实际收入来额定支出的,其实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经济学理念,却要被我们的学者意淫成各种各样的论述。任何脱离实际收入的东西都不可能长期存在,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浙江商人的出现从一定的历史时期来看确实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带动作用,但是请睁大眼睛,这种后果往往是弊大于利。我们要学习浙商的艰苦创业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勇气,但是我们不能容忍这种经济模式被长期运作在中国经济市场。我们在媒体上看到很多学习浙商的节目,也在更多的地方看到克隆浙江的小商品城和经济运作模式,这足以证明它将演变成一种中国的经济模式,我们不能让它发生。

我们不是仇富,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愚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从生到死有多远

这个医院的设计很奇妙,一幢大楼里分为A座和B座。 A座是产房、B座则是收治内分泌、内科等病人的病房。 常常,你会有一种从生穿越到死、从死复而新生的错觉。甚至有的时候祖孙再同一时间出生又在同一时间抢救,这中间不过是隔了一个大厅,一个“U“字型的结构。 头尾相间又相连,见或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