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在大陆和台湾的新闻媒体在对群众的描述中使用的词汇大陆一直是"人民",而台湾则一直是"民众"。究其深意,恐怕两者应该是同义词,即双方的意思应该都是一致的。
然而时过境迁,今天我们突然发现,台湾不再用"民众"用起了"人民",而大陆也开始大面积使用"民众"这个词汇。早先的时候,双方还是很含蓄地在向对方宣传的媒体上使用,后来则衍变为对内宣传的新闻媒体上也使用。无可厚非,不就是一个词汇的变更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可是这小小的变化却也暴露出双方的某种不自信。
中国的汉语博大精深,一个意思可以用很多的词语来进行表述。现在大陆与台湾各自放弃自己使用了几十年的官方称谓,是一种政治的需要还是为了让对方更能明白自己的表述?总之里面肯定有着这么一层意思。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有时希望用别人的语言去灌输自己的思想、见解或者意识,有时却往往对对方的语言所折服。又或者总认为对方的语言符合"国际惯例",通常可以被外界所接受。
更改这么一个称谓如果说从更贴近于大众的层面来进行考量,那么放在对外宣传上面应该是要被考虑的。当然,这一悄然的改变并没有被引起重视,谁也不希望看到太被重视反而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我也只是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单纯的文化层面上。
推而广之,所谓影响与被影响往往也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事情。
2007/01/26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从生到死有多远
这个医院的设计很奇妙,一幢大楼里分为A座和B座。 A座是产房、B座则是收治内分泌、内科等病人的病房。 常常,你会有一种从生穿越到死、从死复而新生的错觉。甚至有的时候祖孙再同一时间出生又在同一时间抢救,这中间不过是隔了一个大厅,一个“U“字型的结构。 头尾相间又相连,见或不见。
-
最近关于老人在公交车上倚老卖老抢占座位的事热度不小,不过归结其根源很少有人去认真地总结。是什么让这么六七十岁的老人有这样强大的心理优势来来无视社会公德?这里面其实还是有很根深蒂固的环境影响。 这一辈人大多经历过文革时期,迫于现实的压力很多人会通过各种关系和手段掠取本应公平分配的...
-
这个医院的设计很奇妙,一幢大楼里分为A座和B座。 A座是产房、B座则是收治内分泌、内科等病人的病房。 常常,你会有一种从生穿越到死、从死复而新生的错觉。甚至有的时候祖孙再同一时间出生又在同一时间抢救,这中间不过是隔了一个大厅,一个“U“字型的结构。 头尾相间又相连,见或不见。
-
如果不是因为时间太长,那么记忆也许就会更加地具体,并不是因为做的梦太多,是太少了。以致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中盲从地追寻他人的足迹,很多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被淹没在世俗的尘埃里,越来越不值一提。生,不为人所重视,死,不过轻描淡写的一句。 昨天在饭局上我的老板问我,原来你也喜欢玩摄影?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