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01

制造企业现场管理(二)

二、如何安排生产线作业人员

生产线的作业人员安排在很多企业目前做的并不好,原因是没有学习过工业工程的原理。我们看到的景象往往是这样的:马上要转一个型号了,组长就在头脑里想这个工序小李做过就A君做,那个工序没人做过但工序比较简单,就交给刚来的小张做,等等等等。完全是指望一个组长的个人素质进行决定的。其实,我们任何的行为都要有规章制度的约束或者支撑,就像国家一样,要有法律法规,任何人都要能找到被约束的条款和被赋予的权力。所以安排生产线作业人员远不是凭空想象这样的简单。

说道这个首先要提到“标准工时”。至于什么是标准工时,这里不再赘述,可以到网上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标准工时的引用最大化地验证了安排工时的合理性。当然,标准工时中在人数的计算方面可以得出零点几的非整数位,这就需要在生产安排的时候进行调和,相互互补。

有了标准工时,我们就可以做一张《工序人员安排表》。这张表分为工序名称、标准人数和实际人数等项目。组长或工艺人员应该根据线上的实际情况对生产线的人数,包括总人数和实际分工序人数进行把握。

紧跟着,我们需要制作一张《工序排位表》,将各工序的作业位置,包括坐立或站立的方向以简易图片的方式予以绘制,这样一条虚拟的生产线已经诞生。

还有一个记录也十分重要,就是《员工培训记录表》,这张表类似于员工的履历表,只是它记载的不是其出生地之类的私人信息,而是记载着一个员工所接受的工序培训记录。我们反复说,不要将希望寄托在某个人的个人能力上,线上的组长等基层管理人员并不是计算机,他们无法清楚地记得员工所会做的任何工序,所以建立档案制度就是为了保证有第一手的资料可以查阅,同时也可避免因发生工作调动或离职导致无法安排的隐患。制度是可以确保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常运作的良方。

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发现很多一线的管理人员并不愿意将新员工经常去培训一些新的工序,导致生产线的工序大部分为固定的员工进行作业。在以前,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因为它避免了一些重大品质失误的产生。但今天,这一起似乎已经不行,在工厂进行大规模的成本控制后,精益生产的理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这同时促使生产线的作业人员不可能按照以前的方法来安排,他们需要更加灵活及频繁地调动自己的工作岗位,以便适应新的变革。

需要提醒的是,这些表格的出炉并不是要增加一线人员的劳动强度,我们知道任何新的东西在推行的时候总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劳,但是我们只要坚持将这些记录进行归档,或者直接将其纳入ISO品质控制记录体系,那么,下一次我们就是最不要操心的一个。

所以我们强调的是工作流程的建设。实践证明,与其将希望建立在人身上不如建立在流程及制度上,这样就会慢慢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从生到死有多远

这个医院的设计很奇妙,一幢大楼里分为A座和B座。 A座是产房、B座则是收治内分泌、内科等病人的病房。 常常,你会有一种从生穿越到死、从死复而新生的错觉。甚至有的时候祖孙再同一时间出生又在同一时间抢救,这中间不过是隔了一个大厅,一个“U“字型的结构。 头尾相间又相连,见或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