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5

如果我们可以为历史做些什么

八月十五日,这只是一个历史上的日子。跟这个日子有关系的南京城看上去依然那么平静,在人们的脸上,你永远无法看到任何太多转变的表情,有的只是为了生存而奔忙的脚步。虽然中山门边城墙上的弹孔痕迹依然清晰,然而这一切都像朱元璋坟墓一样,只是一种历史的遗存。它提示着人们关于这里曾经发生的一些故事,静默地躺在历史的长河里。

没有一个纪念抗日战争的全国性纪念日,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惜的是大和民族不是一个值得原谅的民族,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这个民族的侵略性注定着任何的平和的努力方式都不能改变他们大多数国民的认知,任何类似的努力要么是我们对别人认识不足,要么就是我们自己别有用心。

那些曾经亲身体验历史沧桑的人们已经相继去世,能留下的幸存者已经寥寥无几,在大多数国人看来,那段记忆已经变得不再那么清晰,似有还无。国人的血性往往被扣上民粹主义或者是愤青的帽子,再也没有多少人愿意重新用历史的眼睛来看待这一切。

当南京理工大学的学子们找唱响一首抗战歌曲《保卫南京》的时候,我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让一首催人泪下的歌曲同样沉寂了几十年的时光?谁不尊重历史?我们还是他们?如果政府不愿意出面组织,只要不阻止民间组织的活动,我想我们完全可以在鼓楼广场上挂上巨大的“奠”字,其昭示的重大意义并不比奥运会差多少。

如果这样的活动就可以被划归为民粹主义的话,那么我们所谓的民族主义又来自哪里?这并不是民族主义的膨胀,说这话的永远都是国外那些端着咖啡遥望的人们。如果我们可以这么做,紧张的应该是日本人。而现在事正好相反,紧张的并不是日本人,而是我们自己,为何?

1 条评论:

  1. 不是人们遗忘了历史,而是在沉重的历史面前,个体该怎么做,才能真正“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谁会做到真正原谅那个民族,恐怕中国人永远做不到,至少我是。

    那么这该成为我们永远抗拒的理由吗?历史无法重写,伤痕永远铬在心中,谁来告诉我们,未来该如何面对,才更扬眉和舒展?

    回复删除

从生到死有多远

这个医院的设计很奇妙,一幢大楼里分为A座和B座。 A座是产房、B座则是收治内分泌、内科等病人的病房。 常常,你会有一种从生穿越到死、从死复而新生的错觉。甚至有的时候祖孙再同一时间出生又在同一时间抢救,这中间不过是隔了一个大厅,一个“U“字型的结构。 头尾相间又相连,见或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