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死亡对于智慧的生者来说每一次都会是一次重生的洗礼。年老的人在死后由于体内水分的流失体重已经很轻,而且身高也会变矮,逐渐干瘪的面部肌肉静静躺在那儿像极了孩子。传说若有死者的至亲前来吊唁,死者面部的皮肤会出现红润。刚刚死亡不久的人常常被传言身边仍有灵魂的飘移。
听说某地有一个风俗,在亲人出殡后的当晚,家人会在家中做好饭菜,然后折一个纸人坐在那里并在逝者的床上放两只纸叠的金元宝,然后关上家中所有的灯,家人跪在那里等待逝者回家用餐。待仪式结束,家人便会去床上看那两只金元宝,原本饱满的金元宝会变得十分平整。在对待死亡的这件事上,流传着很多很多神乎其神的故事,盖因生者对于死亡的未知与恐惧。死亡是一件神秘的事,无法象尝一种新式的菜肴般体验,所以任何悬疑的传言都将无从考证,这就是人类对于死亡与生俱来的忌惮。
面对那些年迈的亲人在自己的面前一个个消失,随着尸体以及生前用品被焚化,除了或多或少的照片以及那些种植在亲人们心中的故事之外,所有的一切都将永远消失。即使下葬后有一块小小的土包也会随着日月的交替山河的逆转而荡然无存。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所走过的所有道路,只有解开了生与死的桎梏我们才会更加清晰地认知自己的生命,以及生命衍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意义。
无论生前如何,死后一样会被装进一个窄小的骨灰盒里。唯一的区别在于有钱的人的盒子好一点,没钱人的盒子可能差一些。肉体到最后只需要这一个小小的容器就可以承载,而精神,可能被幻化为传说中的灵魂,也可能一点也不剩。无论生前衣着如何地光鲜全身名牌珠光宝气,死后那令人难以忍受的尸臭从不会让人于二者之间产生联想。有一个老者告诉我,他已经帮很多死人穿过衣服抬过棺材,他说,要说这世上什么东西最臭,那就是尸臭。要说这世上什么景象最恶心,那就是有尸水流出的眼眶了。尸体给了生者太多的噩梦,无论是谁只要看一眼闻一下只怕都会心生寒意。因为我们活在生的虚华里,怎么也不愿意相信死后竟也是这般的模样。但如果你与那些经常与尸体打交道的人交谈,你总能从交谈里听出那一份对死亡的豁达。
见证的多了,这死亡就逐渐成了常事。无论是谁都会想起以后自己的也会这样,也无力去改变它,那么对待死亡也就无需那么惧怕了,我们所惧怕的只是附在死亡身上的神秘而已。死亡,会每一次真切地让人去重新思考活着的价值与意义,这根本不能回避。许多人不愿意去思考这一问题只因那死去的不是自己的至亲。有句话叫“大彻大悟在大喜大悲之中”,如果死亡来得没有那么真切也就不可能有那么至深的感悟。生活里有一些大难不死的人,这些人大多对于生命已有了不同的认识,也就有了些有悖常理的举动,比如行善或突然转性,这就是反思的结果。
逝者逝矣,活着的人还得一路狂奔。在这个纷纷扰扰的尘世,该争的还会去争该努力的还是会努力,只不过静下心来还是会想想自己的宿命吧。有些人是不相信宿命的,有些人又太过相信,谁都明白一个道理:钱只要够用就行了。而人一但步入荣华便是不能轻易就抽得了身的,这就是宗教里所说的轮回转世只是受苦受难的缘由吧。
假如喜欢一个人,一定要说出来。假如喜欢一样东西,一定要努力获取。生命里再也没有什么比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更重要了。而我们也应该更多地习惯被拒绝,学会认知自己的伟大与渺小,学会放过自己,因为最终我们都会失去所有,因为生命的终结。
2008/12/10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从生到死有多远
这个医院的设计很奇妙,一幢大楼里分为A座和B座。 A座是产房、B座则是收治内分泌、内科等病人的病房。 常常,你会有一种从生穿越到死、从死复而新生的错觉。甚至有的时候祖孙再同一时间出生又在同一时间抢救,这中间不过是隔了一个大厅,一个“U“字型的结构。 头尾相间又相连,见或不见。
-
如果不是因为时间太长,那么记忆也许就会更加地具体,并不是因为做的梦太多,是太少了。以致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中盲从地追寻他人的足迹,很多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被淹没在世俗的尘埃里,越来越不值一提。生,不为人所重视,死,不过轻描淡写的一句。 昨天在饭局上我的老板问我,原来你也喜欢玩摄影?我...
-
菩萨保佑!疫情期间没有失业,没有因为温饱问题而感到无所适从,也没有像餐饮、旅游业者那般惶恐。然而我的内心仍然是很慌的,不知道这个疫情最终的走向,也不知道未来究竟会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 老人家常说灾荒年灾荒年,这个词在现在听来似乎很陌生了。但是经历了上一次创伤仍然活着的人对灾荒...
-
这个医院的设计很奇妙,一幢大楼里分为A座和B座。 A座是产房、B座则是收治内分泌、内科等病人的病房。 常常,你会有一种从生穿越到死、从死复而新生的错觉。甚至有的时候祖孙再同一时间出生又在同一时间抢救,这中间不过是隔了一个大厅,一个“U“字型的结构。 头尾相间又相连,见或不见。
"而我们也应该更多地习惯被拒绝,学会认知自己的伟大与渺小,学会放过自己,因为最终我们都会失去所有,因为生命的终结。"
回复删除我喜欢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