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乘坐飞机,心里都会偶尔闪出一下万一出事故怎么办?航空公司从来不因你乘坐的是小飞机还是打飞机而放弃对突发事故的宣讲,最多也就是人工和VCR的区别。尤其是坐在安全出口的位置,空乘们总会不厌其烦地走到你身边告诉你要仔细查看安全须知、过道不要放置包裹等等。似乎每一次都是跟命运的豪赌,提示着你任何可能出现的无常。约定好的见面、冰箱里留着的上等茶叶、几天后的一场演出......都在计划表里静静地等着你。
这次在马航上面有一名同一个区的乘客,也是高中的美术老师。我没有做过他的学生,却也忽地感觉这次事故离自己很近。毕竟呼吸过一个城的空气,也许城市的上次还留有其稀薄的气息。然而一切都在3月8号发生了变化,突如其来,疑窦丛生。
从来也没有哪一次象这次一样关心一次飞行事故,也许是某种直觉,3月8日的凌晨1点多没睡就在手机上刷到了这个新闻,然后一直刷屏,从国内的网易、微博刷到G+和Twitter,就因为预感到它是一个大事件,当太阳升起之后,这个事件足以引爆世界所有的媒体。时至今日,事件发生已过去两周的时间,我无法断言最后的结果,但大家心理都知道生的希望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十分渺茫,除非真的出现奇迹。
也许真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在国家利益的大旗之下,也许两百多条生命对他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而对于两百多个家庭,将会是伴之一生的苦痛。
戛然而止的生命有时批次性地消失于这个世界,从古至今,多少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沦为政权的殉葬品。
这些人,鲜活地生长,卑微地死去。
2014/03/21
2014/03/17
继续赶路
正月初七的黄花机场,我能听出电话那头的些许失落感。但实在也是没有法子,我对于异地的工作全然失去了兴趣,短短几个月已让人深恶痛绝。好在彼此的信任还在,表示感恩,对于两三年公司所发生的一切,都将一直深刻地影响着自己的未来。
随后是近两个月的休息,哪也没有去,只是宅在家,数着日子,膜拜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相同的时光。整整六年未曾这样悠哉游哉地过活,漫无目的,虚度光阴。而我偏偏认为这一切是值得的,并难能可贵。
四月,将去新公司报到。新东家特地从重庆飞过来,诚意已是相当足够了。一直不愿意对别人说自己真实的身份,因为觉得是个名头,有点好大喜功的味儿。而我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够活得低调些,免得不必要的是非。然而,有时别人会不断提醒起我,我的职业属性,以及这份职业所承载的压力。
谁都想活得单纯,而事实并不简单。假如我有了周游世界的经济基础,我是否还能够不悖初衷,轻松上路?怕也还是难的。
好在,我知道自己追寻的快乐究竟是什么。那便是心无所系,快乐根本就不能够去追寻,它需要更多更多的心灵体验。
加油,为自己。
2014/03/14
2014/03/11
订阅:
博文 (Atom)
从生到死有多远
这个医院的设计很奇妙,一幢大楼里分为A座和B座。 A座是产房、B座则是收治内分泌、内科等病人的病房。 常常,你会有一种从生穿越到死、从死复而新生的错觉。甚至有的时候祖孙再同一时间出生又在同一时间抢救,这中间不过是隔了一个大厅,一个“U“字型的结构。 头尾相间又相连,见或不见。

-
如果不是因为时间太长,那么记忆也许就会更加地具体,并不是因为做的梦太多,是太少了。以致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中盲从地追寻他人的足迹,很多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被淹没在世俗的尘埃里,越来越不值一提。生,不为人所重视,死,不过轻描淡写的一句。 昨天在饭局上我的老板问我,原来你也喜欢玩摄影?我...
-
菩萨保佑!疫情期间没有失业,没有因为温饱问题而感到无所适从,也没有像餐饮、旅游业者那般惶恐。然而我的内心仍然是很慌的,不知道这个疫情最终的走向,也不知道未来究竟会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 老人家常说灾荒年灾荒年,这个词在现在听来似乎很陌生了。但是经历了上一次创伤仍然活着的人对灾荒...
-
这个医院的设计很奇妙,一幢大楼里分为A座和B座。 A座是产房、B座则是收治内分泌、内科等病人的病房。 常常,你会有一种从生穿越到死、从死复而新生的错觉。甚至有的时候祖孙再同一时间出生又在同一时间抢救,这中间不过是隔了一个大厅,一个“U“字型的结构。 头尾相间又相连,见或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