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30

周期性发骚

小菁慵懒地躺在床上,在这冬日的夜晚,只有床是最温暖舒适的地方。那些孩子还在楼下小区的健身草地上游玩,声音出奇的大。当年她也是混迹于那里,扎着两只羊角辫跟小伙伴们肆意地颠着,每次都要妈妈过来拉着自己的脏兮兮的小手回家去。只有孩子是最不怕冷的,而现在的她是怎么了,为何如此惧怕寒冷?

电视里依旧上演着天崩地裂史诗般的爱情,可是能激发泪腺的不多了,当然,偶然也会滴两滴眼泪,就像《20,30,40》中的艾嘉。一些感情慢慢变成苍白的回忆,只有在某种特定的时候才会不经意地想起,匆忙地想起又匆忙地收回。当男人背叛她的时候,她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但是现实有时就像一只巨大的手,将情节呈现在你的眼前,甚至让你无法闭上你的双眼,这是一种残酷的煎熬,一种撕心裂肺的摧残。

生活平静地过着,母亲有时会打电话过来,惦记着她的吃惦记着她的生活。也许这个世界只有自己的父母不会背叛自己,这是一件多么悲惨的事情。在枕头上辗转,被子,床垫再也没有其它的味道,也许有,自己的体味,可是自己的体味自己是闻不到的呢。很久以前,即使男人不在身边,床上都散溢着他的味道呢。那是一种让人多么心安理得的味道呵,而现在,它们都随着空气飘散了,了无影踪。

好友jane前天打电话来,向她哭诉着自己的落寞。她的男人在前不久永远地离开了世界,jane说只要路过一些熟悉的地点,就会想起以前在那里的细节,却怎么说没就没了呢?小菁也是无语,在她看来,那是一个多好的男人啊。虽然没有什么钱,但是热心善良。女人倒底在寻找什么,很多女人为了维护一个完整的家、为了孩子、为了现实的需要默许自己的丈夫拥有一颗不忠的心,这倒是是对还是错?想到这,她不安起来,是不是自己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仅仅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可以被施舍的尊严?

她起身走进洗手间,坐在白色的马桶上,屁股有了一丝凉意,烟弥漫在洗手间狭小的空间里,慢慢地像淋浴时的水蒸汽,好在她开着洗手间的门,这个家里,没有第二个人,甚至连宠物也没有。她把烟灰弹落在浴缸里,看着对面墙上玻璃中的自己。要是一个男人看到,会不会认为自己是个放荡的女人,一个正在发着骚的女人,一个可以用雄性荷尔蒙随意征服的女人?

自己的身体空虚了许久,她清楚地知道在夜半醒来时身体的需要,但是,她无法满足。当然,有时迷离的目光可以锁定猎物,并将它们囊入怀中,她需要那种充实的感觉,有时酣畅淋漓地让她觉得这是在报复,但这又是在报复谁?自己只是一艘破旧的船,时不时还要面对大海的呜咽。她从来没有带过那些男人来过自己的家,她必须保留那一块自以为的净土。如果,她想,如果有那么一个男人值得她将他引入自己的家,她会否搂紧他的脖子再轰轰烈烈地爱一回,赌一回?怕是不敢了罢,那么难道真的要在自己圈起的城堡中孤独地走完这一生?

jane说她不会,她还有女儿要抚养。但是自己呢?如果当时有一个孩子,自己就不会轻易地选择离婚罢。她将手伸进自己的内衣,抚摸着自己的乳房,那是男人喜欢的部位,也是她喜欢被尽情抚摸甚至抓捏的部位,但这里从来没有流出过乳汁,作为一个女人,这是不完整的罢。她轻轻地摇了摇头,面颊胀得通红 。

她钻进了被窝,放浪地笑着,在电视里传来超级女生年轻的歌声,她们正在尽情张扬着自己的青春。而自己呢,青春正在褪色,帷幕正在徐徐落下。她将头蒙在被子里,电视的荧光洒在上面,微微地颤动着,四周再没有了任何的声响。


如果不是因为睡得时间够久,便不会有这么强烈地出去走走的欲望罢?在离开之前,他看了看自己的家,电话静静地呆在那儿,他过去将电话线拔了,要么就消失得彻底些,他劝诫着自己。手机也关掉,没有人会知道他去了哪里,但是相信没有多少人会继续打探他的消息罢?所谓联系、感情、心痛只不过附着在那几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罢了,如果数字的那头没有了声音,那么还有什么才能维系?思念么?他不由地苦笑了。

漂泊已经很习惯了,至少在他有生的这些年里,一直在路上走着,最终的目的地却还是家。这让他有时无措,因为他并没有因此而学会旅行。他喜欢背着包的感觉,他有好多好多这样的背包,它们款式不一,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盛载很多的东西,包括心情。然而这一次究竟要去哪里?

无意走进这户人家,男主人50多岁的样子,见到他却是憨憨地一笑,那种没有距离的笑。他没来由地感动起来。"大叔,能在这住几天么?放心,我不是坏人。"他很怕,怕人家把他当作坏人,毕竟在他的那个社会里,他曾经理解的好人不多了,他知道他曾经的理解还是男主人现在的理解,但他还是忍不住要解释,他实在心里发虚。

很久没有如此简陋地活着,晚上男主人点了山上砍下的木棍,火光将老人额头深深的皱纹刻化得层次分明。他在说着他那个世界的故事,老人并没有特别的好奇,只是平和地陪他附和着。除此之外,他不知道他能说些什么,山里太静了,令他感到窒息。是谁把自己引导到这里来的,只是一个梦?还是冥冥之中的定数。他在他的世界里生存得太累了,需要一些顿悟或者点拨,就像古时修身之人寻访仙道,当然,他尘缘未了,也无意遁入空门。"遁?",他想着这个字,迷糊地睡下了。

次日,他依照老人的指引来到了这个峰顶,还是忍不住开了手机,想看看是不是有人打过电话,或者短信。打开后却发现手机根本没有信号,他还是有一些失落。有可能有人打过呢,自己看不到而已。他安慰着自己。冬日的山并不迷人,倒是还有些秋天成熟的果子依然挂在枝头,风,异常的冷,他索性将头颅昂起,远远望去像是一个行将就义的好汉。坚持没多久,他赶紧从背包中取出围巾围上,那条围巾上还留着他那个世界的味道 ,他甚至能听见纤细的呢喃,那是那个世界曾经馈赠给他的某种温情。可惜,它们消失了,就像他没有去过那个世界,他孤独地行走在路上,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那个世界的喧嚣,不知应该远离还是应该留恋。

他摘了几片破旧的枫叶在手中把玩着,那是一些曾经艳丽的风景,而现在,正在完成最后的凄美的展示,像极他那个世界的容颜,那些舞动着的无尽妖艳的灵魂和每一次狂欢后向青春的告别。虽然谁都想演绎更多的美丽,却不能阻隔岁月的洗礼。就像他,一次短暂的潜逃,并力争发现自己被谁真正在乎又真正在乎着谁。

他回家了,房间里又听到了自己寂静的脚步声。没有人联络过自己,也许联络过?他不能确定。他插好电话线,拨通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你在哪儿?这么多天找不到你,手机不是关机就算不在服务区,你想让人急死啊......喂喂......那个声音开始夹杂着嘤嘤地啜泣。他笑了,我出差了,事情紧急.....泪滑落在他的脸上,他分不清是滚烫还是冰凉。

2007/01/29

由一场骗局想起

近日与人商量公司注销的事情。因为后期的业务渠道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公司无论从名称还是经营范围都不再能够适应新的变化和趋势,所以想注销后重新做起。谁知道在中国办公司却是注册容易注销艰难,很是郁闷。

听说在英国注册一家公司只需要几英镑,而在中国,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工商与税务哪个都不能得罪,搞笑的是,几个月前接到一个电话,自称是XX区工商局企业宣传科的一个人向我们推销一本什么书,我问他是什么书?价格是多少?他说每本的价格是七百多元人民币。我继而又问,如果不买会有什么后果?他说,你不要为难我们,我们也是跑腿的,如果你不买,那么就要安排你们参加学习。我终于憋不住了,说,你们要是这样要,我就把公司注销了。然后愤然挂了电话。

好在我的电话是有来电显示的,打进的电话显示的是一个手机号码,我又在网上查找该号码的归属地,却查到是外省某市的手机。知道这只是一个骗局。难怪我一直追问他是工商局那个部门的时候,他很谨慎地说,干嘛,想查我的户口啊?

虽然这只是一个骗子,但是借着工商局的名头来向企业行骗相信也是让他经常能够得手的。这也凸显出在中国,行政部门的公信力并不强,其公共形象往往是暧昧和灰暗的。所以这样的骗子实际上很容易得逞,正是因为企业对政府的一些机关、部门的一种敬畏,以及滥用公权给社会带来的长期的隐性的危害。

果不其然,在这件事情过后几个月,某地方电视台的民生类新闻节目就播放了这样的一则新闻,并提醒大家预防并向工商机关进行确认。但很显然,谁愿意去向工商机关举报呢?万一是真的呢?万一是串通的呢?万一被报复呢?在政府工作透明度没有被有效地放大以前,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而让企业遭受不能预估的损失。

在建立公平社会的路上,实在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2007/01/28

嗨,哥們,别灰心!


幾十年前,在這個僻靜的小村莊,母親呻吟著坐在木制的大腳盆上,接生婆將人全部趕出了屋子,父親在燒著開水,心情七上八下,灶膛的火光映著他又是緊張又是興奮的紅紅的臉。終於,母親順利產下一個嬰兒,接生婆用早已準備好的布將男孩抱起。母親的頭上綁著一根紅布,據說可以避邪,另外也可以防止頭痛。

父親高興地將嬰兒抱起,兒子!父親高興地用嘴親了親那張小臉,母親看到父親高興地像個孩子,滿足地笑了。他們不知道能給這個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命運,但是他們希望著,一定要給孩子幸福的未來。

男孩上學了,父親在街上買了當時流行的黃書包。男孩讀書很聰明,老師們都很喜歡他,這樣父親和母親很是欣慰。十歲的時候,父親特意帶著男孩去縣城商場買了當時還不流行的牛仔褲和西裝,還有那種假的鬆緊帶制的領帶。男孩一路幸福地成長著,他希望自己能夠學習好,並最終能夠考上好的大學,因為那個時候,城鎮戶口意味著身份、地位和更加幸福的生活。

從讀高中開始,男孩就離開了那個小村莊,從此,那個小村莊、那個並不富裕的家成為節假日臨時居住的地方。男孩沒有任何的感覺,因為男孩的眼光中有著更加美好的世界,那個世界對男孩是那麼有吸引力。

終於,男孩可以到外面的世界裏遨遊了。他穿越萬水千山,火車、飛機、輪船,更多的汽車的顛簸,從此的流浪讓男孩懂得了憂傷,也明白家的含義。但男孩沒有回家,他依然用他滾燙的夢去澆灌冰冷的未來。他把人生看作一個大舞臺,他是一個角色,有時這個角色需要領導千軍,有時卻也需要扮演逗人開心的小丑。他不在乎,他只希望能將自己的角色扮演好,並且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出色的演員,卻將真面目示于自己的親人。

他有時會在父母猝不及防的時候悄然回家,他喜歡看到他們的驚訝,繼而溫暖而慈祥的目光,他希望能在他們的晚年讓他們幸福。

慢慢地,他遇見了自己喜歡的女孩,他為之心醉。他想有一天父母看到他的那個她的時候,是多麼的欣慰並且榮耀。他努力著,成長著,卻見父母的額頭幾縷白髮縈繞,他開始意識到歲月的無情。他知道,無論他通過何種方式,都無法報答這一份恩情。他只有拼命努力。

若干年後的這一天,那個男孩坐在生他養他的宅院,在鍵盤上敲打著一些文字,敍述著這幾十年的所思所得。門前的小鳥吱喳著冬日的暖陽,雖然未來有時變得迷惘,但他從來沒有懼怕過失敗,因為無論怎樣,無論未來的路有多麼的艱辛,這個家的門為他永遠敞開著,那裏總有可以療愈任何傷的父母溫情的目光。

生日快樂!青春雖在流逝,收穫的卻是成長。

2007/01/27

男人那点事


我、老菜、邦仔三人在北京烤鸭馆喝酒。大江南北,每个城市都有标以“北京烤鸭”的饭店,最正宗的据说是北京的“全聚德”?我却一直认为最好吃的是我老妈烧 的。正宗?谁都说自己的东西是最正宗的,中国人都不正宗了,男人不再是正宗的男人、女人不再是正宗的女人。这些被加工的食品没有化学品我就谢天谢地了。还 有什么是最正宗的东西,你丫唬我吧?告诉你,你老家那地里用粪浇大的蔬菜是正宗的!

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老菜最近很憋屈,主要是合资方突然有了撤资的意思,4000万的款子说撤就撤,这不是教人跳墙么?老菜灰着一张菜根似的脸,挑逗似地看着我们,他想心情好些。

邦仔最近可谓春风得意。前段时间借了内地亲戚的身份证办了几张股东卡,随着内地股市的喷井似上涨,让他赚得不亦乐乎。现在股市不行了,他正在逐步地减持。快过年了,回去大老婆、小老婆都得要给钱,一个都不能少啊。

老菜不断地絮叨着他的生意,言外之意就是想要邦仔往他那公司注资。虽然没有说明白,但是大家都是明白人,谁不了解啊。之所以拉着我来,恐怕也只是因为我是 他俩共同的朋友,好在当中说说话,就算不说话也成,烘托一下这个气氛,朋友之间融洽的气氛。老菜可谓用心良苦。老菜那公司项目确实是个好项目,邦仔肯定会 心动的,但是在涉及利益分配的问题上面大家都是“朋友”,话就一时也说不出口。

说不出口也没关系,那是酒没喝到味,于是大家又继续喝着说着,兄弟,大哥这些词洋溢在各自的嘴里,兴奋点终于越来越近了。当烤鸭肉被端上来的时候,大家已 经再没有了胃口。端烤鸭肉上来的小姐却引起了邦仔的注意。小姐一袭旗袍,圆圆的眼睛,受过训练的微笑倒一时让邦仔想起了他那个在深圳的小老婆婷婷。自己已 经很久没有回去了。香港的老婆倒是无所谓,给够家用偶而回去交点公粮就差不多了,但是小老婆不行,正是青春的年纪,他想起了婷婷粘着自己的样子 ,妈的,谁说婊子无情?!

爱情?早就忘了。在邦仔看来,爱情只存在你追我躲的时间段,那是兽性本能。自己是人,同时也是兽,不过有时得穿上衣服。老菜看到了邦仔的瞬间的失态,又拿眼神看看我,见我没有什么表情,就继续低头喝着酒。

大家一路杀去DEAL,这是一个桑拿会所。大家肌肤相见的时候,就感觉没有了距离。老菜似乎还有些扭捏,竟有意在洗澡的时候背对着我们,怕是让我们看到他垮下之物。我们倒也不说破,人生不就是场游戏,要点破的东西实在太多,别人的私事还是知道的越少越好。

蒸完桑拿后躺在沙发上吃茶、吸烟,身体像虚脱一般,煞是受用。妈咪总是在这个时候悄然过来,我与老菜很默契地指着邦仔对妈咪说,这位是我们的老板,他不去 我们可不敢,到时被炒鱿鱼。于是妈咪就将火力集中在邦仔的身上。邦仔稍加推辞就随妈咪去了包厢。老菜说,兄弟,你也去舒服舒服吧,我买单。

恭敬不如从命。平时指望这小子请我吃顿饭难于八年抗战,现在有白食,不吃白不吃。于是大摇大摆地随着妈咪肥硕的屁股去了。屋里很是黑暗,过不多会儿,来了 一小姐,乍一看,横向超标,本想让换一个的,想想算了,又不是谈恋爱,不就是撒泡尿么?对着大树也是浇,对着马桶也是浇,由她折腾去吧。

完事后,到淋浴处冲洗,撞见邦仔,问他,老菜呢?邦仔仔细地擦洗自己的垮下,说,我也没见啦。两人冲洗完毕后又到大厅寻他,只见老菜此时正酣睡着,我叫妈 咪过来,怎么他没有做?妈咪笑着,我在他这儿费了半个钟头,他愣是说他喝多了举不起来。我与邦仔大笑,却将老菜从睡梦中惊醒。

三人打的去烤鸭馆取车,我说,老菜,要不你今晚跟我们去宾馆睡一宿吧。邦仔也在一般怂恿着。老菜说,不行啊,我老妈在家等我呢?我与邦仔面面相觑,异口同 声说,你妈?老菜笑着说,是啊,我要是不回去,老人家是不睡的,这么多年就这个样子,比我老婆还紧张。邦仔说,你小子真他妈有福啊,改天我去拜会拜会她老 人家。老菜说,好好,兄弟以后还得帮帮我。

我与邦仔各自拍拍老菜的肩,这个男人的形象在我们的眼里瞬间变得那么有血有肉起来。我们各自开着各自的车,路上,我用车载电话打了个电话给邦仔,哥们,要是可以,你还得真的帮帮老菜。

老菜说,放心吧,哥们,不是为朋友,是为了咱妈。我笑了,说,你小子普通话说得越来越溜了!

2007/01/26

大家都自信点-谈台湾的“民众”与大陆的”人民“

前些年,在大陆和台湾的新闻媒体在对群众的描述中使用的词汇大陆一直是"人民",而台湾则一直是"民众"。究其深意,恐怕两者应该是同义词,即双方的意思应该都是一致的。

然而时过境迁,今天我们突然发现,台湾不再用"民众"用起了"人民",而大陆也开始大面积使用"民众"这个词汇。早先的时候,双方还是很含蓄地在向对方宣传的媒体上使用,后来则衍变为对内宣传的新闻媒体上也使用。无可厚非,不就是一个词汇的变更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可是这小小的变化却也暴露出双方的某种不自信。

中国的汉语博大精深,一个意思可以用很多的词语来进行表述。现在大陆与台湾各自放弃自己使用了几十年的官方称谓,是一种政治的需要还是为了让对方更能明白自己的表述?总之里面肯定有着这么一层意思。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有时希望用别人的语言去灌输自己的思想、见解或者意识,有时却往往对对方的语言所折服。又或者总认为对方的语言符合"国际惯例",通常可以被外界所接受。

更改这么一个称谓如果说从更贴近于大众的层面来进行考量,那么放在对外宣传上面应该是要被考虑的。当然,这一悄然的改变并没有被引起重视,谁也不希望看到太被重视反而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我也只是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单纯的文化层面上。

推而广之,所谓影响与被影响往往也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事情。

一些童年的记忆


今天在网上无意看到这些。那时候没有惠特曼、没有超人、没有加菲猫。但是天知道,那时我们是多么的快乐!
打仗
泥巴枪
摘桑果
吹肥皂泡
纸飞机

2007/01/25

关于这个Blog,不得不说的故事

在上海的朋友wong看了我公司的网站说,不管怎样,你还是逃不了文人的影子。我大笑,辩解道:网站上的有些内容只是为了增加点击率,虽然它是一个商业网站,但是它应该可以包容更多的一些东西,可以使人感觉到公司有着更为人性化的一面。wong说,不管你怎么说,我总是能在你的网站中找到文人的色彩。

果真如此吗?还是wong对我太过了解?其实wong只是想要表达另外一个善意的提醒,既然选择做一个商人或者做一个企业经营者,就不能有太多感性的东西,这样可能会对工作不利,从而造成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

我无力为这种说法辨护。是的,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我应该更加现实地生活,而不应该弄些不着调的东西,给人一种多愁善感的感觉。想来这个blog总体的语言风格还是比较灰色的那种。虽然不致风花雪月,倒也给人一种柔弱的模样,这实在与我素日里的行事作风有着天壤之别。

我想起很久很久前听过国外的一个故事,名字已经不记得,说一个作家原来是一个企业业主,但是他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快乐。而有一天,当他拿起笔进行创作的时候,他发现他找到了真正的快乐。我还暂时没有弃商从文的勇气,一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另外一方面也是实在对中文文化环境的不乐观。

为什么诞生这个blog?也许是一时的兴起,又实在是内心有种东西需要发泄出来,刚开始在国内的一些比较人气较高的空间里写,也将blog介绍给自己的朋友,浏览量比起现在的blogger大的惊人。但是因为读者中有认识的人,我发现在写东西的时候还是有了一些顾忌,总是不能按照自己真实的意思随心所欲,终于在考虑再三后搬了家。其实在中国,由于GFW的关系,blogger时不时地间歇性休克,国内用这个写blog的人实在不多。但这恰恰是使我放心大胆地跑到这里,刨出了一块自己的家园。没有一个现实生活中认识我的人知道我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宅院,我经常会在子夜无法入睡的时候抱着我的本本坐在床上,刻下我人生的轨迹。不希望它张扬,只希望它是最最真实的记录。

很高兴,我也通过它认识了一些人,他们同样拥有着滚烫的灵魂,睿智而深邃的思想,他们可能不似我在更为现实的世界里维护着自己的本质,但我相信,他们同样因为生命的热切而真实地活着,并努力地让眼光更有穿透力。

人首先是为了生存,其次才是生活的本位。在得到的时候,我又在同样痛惜我的失去,我只是那个意图二者兼得的自私的人,平常而又努力地活着。穿梭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就像空气一样,我自在。

我在白天将情感交给我的肉身,也在夜晚将思想交还给我的灵魂。


2007/01/24

等待


等待,这时的等待是一种罪过。但是,佛,朝圣者疯狂的跪拜,让等待,进化为禅。

无为,成为修真的藉口。眼睛,风与树,尘埃与明镜,只是一些不需要听懂的语言。等待终将结束,等待就是,等待结束。

情欲,总在寂寞的时节歌唱,如夜晚发春的猫,那声音似极孩子的哭声。传说,月圆之夜,总有罪恶。

圣人,低垂着瘦削的头颅,向人们发出告诫。稍安勿躁,农民都已叫上了农民工。

明天,让人晕眩的明天,希望。也许是因为某天突然眼皮跳了,但决不可能是灵验的预感。

结束,这是一个狂躁的开始。请闭上双目,虽然睡不着。据说,乌龟正是靠它,活上上万年,但没有人可以作证 。

游戏,如果你能仅仅把它当作游戏,那么,这就是你的胜利。

不能求道,但求静心

其年少时乃一俊俏男生,不曾想大婚却是娶一丑女为妻。邻人亲朋大愕,惜之。时年二十又三。
次年,生一女嗣伶俐异常。人皆慕之,皆叹平常者为真。不料其长至三十,病出败血症而不得医。其间房事乏力,终尽废。病发周身酸疼,妻奈何远去,其时只母亲守之,是为不幸。
人皆叹,命之玄疑。却不知其二人,究竟孰更悲之。
是以莫如前日好,还待身后事。好是不好,不可臆断。

摘录《抱朴子内篇》,以为记之。 抱朴子曰:"俗民既不能生生,而务所以煞生。 夫有尽之物,不能给无已之耗;江河之流,不能盈无底 之器也。凡人利入少而费用多者,犹不供也,况无锱铢 之来,而有千百之往乎?人无少长,莫不有疾,但轻重 言之耳......"

2007/01/23

《六祖坛经》 付嘱品第十

付嘱品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馀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 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三法尽除,更无去处. '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 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 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 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 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疑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 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师言:'此三十六对 法若解用,即通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於相离相,内於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 不用文字,即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 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 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 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汝一问一对,馀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 "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晦,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馀问,悉皆如此."汝等於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师於大极元 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 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馀者不得.数年山中, 竟修何道 汝今悲泣,为忧阿谁 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及;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於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 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於真,若见於真者,是 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走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於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
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於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 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局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师复曰:'汝等若欲 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处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处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其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今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 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 自成."'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 礼而退.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 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 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 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 者;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马呜大士;第十三,迦毗摩罗尊者;第十四,龙树大士;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罗睺罗多尊者;第十七,僧伽难提 尊者;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鸠摩罗多尊者;第二十,阇耶多尊者;第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第二十二,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鹤勒那尊者;第二十 四,师子尊者;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第二十八,菩提达磨尊者;第二十九,慧可大师;第三十,僧璨大 师;第三十一,道信大师;第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又问:'此后无有难否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欲取吾首.听吾谶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 月,改元开元-於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自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 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 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二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淫性本是净性因,除妊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疑人.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师说偈已,告 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 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 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自,禽兽哀呜.十一月, 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缁白,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才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於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磨所传信衣,中宗赐磨纳宝钵,及才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六祖坛经》 护法品第九

护法品第九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几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师 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 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 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 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 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 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 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馀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纳袈裟,及水晶钵,敕 韶州刺史修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六祖坛经》 顿渐品第八

顿渐品第八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 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傅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於此,可往曹溪参决.'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
时, 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水,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 '对曰:'未说即走,说了不是.'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於理何益 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 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 与吾说
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 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才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 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疑自性慧,心地无乱 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谤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智根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盘,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才 能建立万法;若
解此意,亦名菩提涅盘,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二昧;是名见性.'
志 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疑,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 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一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仗;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 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剌师.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於座间.
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
一 日,忆师之言,远木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水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 弟子常览涅盘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师 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於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师曰:'涅盘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 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宇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师曰:'汝知否 佛性若常,更说什麽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客受生死,而真常性 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於邪常;诸二乘人,於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於涅盘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 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云:'因守无常心, 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师见诸宗难问,咸 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於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於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六祖坛经》 机缘品第七

机缘品第七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盘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 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 火已废,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馀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 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 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 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僧法达,洪洲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 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己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 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师又曰:'汝名什麽 '曰:'名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 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於此. 何者因缘 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於相离相,於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 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 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 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於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入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 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
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 为功课者,何异嫠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 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 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 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利 愿和尚再垂开示.'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铙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者, 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於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馀乘.若二若二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 省 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真,归真之后,真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 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师曰:'汝今后才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馀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
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凡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谤信永无迷,莫学驶求者,终日说菩提."'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 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千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若於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 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 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僧志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凡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 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 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 "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 "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今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 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常闻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 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服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 自未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凡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 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 涅盘经,十载有馀,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於此疑惑.'师曰:'汝作麽生疑 '曰:'一切众生,当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 何身受乐 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印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 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於 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盘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 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於寂灭;又推涅盘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 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盘,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盘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 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 何况更言涅盘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 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盘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 礼而退.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什麽来 '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师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号弘济禅师.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 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 '曰:'嵩山.'师曰:'什麽物,怎麽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 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 '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於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云:'愿仁者为 我证据.'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二千成 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大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其觉焉.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 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麽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人耶 无心人耶 若无心人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人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 即是常定,何有出入 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师悯其远来,遂垂开决.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 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二,白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 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柱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 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神会礼拜悔谢.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待汝迷 汝若自见,亦不待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馀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 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谓荷泽禅师.
一僧问师曰:'黄梅意旨,甚麽人得 '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 '师云:'我不会佛法.'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山,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有 蜀僧才辩谒师,师曰:'上人攻何事业 '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善塑性,不解佛性.'即为摩顶授记,永与人天为福 田,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痊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宋嘉佑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 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麽长.'

《六祖坛经》 忏悔品第六

忏悔品第六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於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於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 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 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亲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 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 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 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令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镑随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 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 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 云何名悔 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 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衍不灭,后过又生.前衍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 悔 '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 怎麽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 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疑,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疑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 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 於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 善知识!遍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 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凡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 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口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 若不见佛,凭何所归 言却成妄.'
'善知识!镑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於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於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於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
'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於自身中见自性有三 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 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 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 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於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 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 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何名千百亿化身 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疑化为下才.自性变化 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何名圆满报身 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於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於实性中,不 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善知识!从法 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其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 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 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於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 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美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 千里,如常在吾边;於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 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六祖坛经》 妙行品第五

妙行品第五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 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 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师 示众云:'善知识!冓名坐禅 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冓名禅定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於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六祖坛经》 定慧品第四

定慧品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 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 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 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走.'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於一切 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 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师示众云:'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诰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 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 差利,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无念;无住者: 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於 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於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於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於自念上常离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 只缘口说见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 念者念何物 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其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其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

2007/01/22

打开天窗说女人


女人,这个让多少男人为之心醉的名词。在办公室里,你如果称呼女性同事为女人,恐怕会遭到为数不少的年轻女性的攻击,哎,人家是女孩噢!能让你想入非非,一下子晕倒。

在女人、女孩和女子中,我最喜欢用“女子”这个称谓。当然现在在中国,已没有多少人会用到这个称谓,就像“姑娘”这个称谓,每当我听到别人叫那些女性为姑娘的时候,总是觉得很是受用。可惜的是这个称谓使用的频率也在不断下降,因为“姑娘”的含义在如今逐渐被例为处女的专有名词,而在这之前,它常常被用来年长者对年幼的女性的一种昵称。

这让人想起一个更有着社会含义的女性称谓“小姐”。在中国的古老的文化中,小姐开始是有钱有势家女孩的尊称,清末之后,小姐这一称谓逐渐大众化和平民化,而在今天,这个称谓被定格在性服务工作者的行列。小姐成为一个暧昧的称呼,尤其它与“做”字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更加让人想到赤裸裸的情色交易。

现在的女人由于着装、发型的个性化,已经使得城市的街道飘舞的各式各样彩蝶。她们或冷艳高贵、或春风袭人,或成熟美艳、或纯真怡人。但如果你只是个身无长物的毛头小子,你就不要指望她们能像苹果一样被你咬上一口。她们将自己细心打扮,勤练肢体,用以待价而沽。不要嘲笑她们势利,也不要低估其智慧。男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在寻找美丽的爱情,女人在年轻的时候却都在寻找后半生的依靠。于是,当年的男孩们努力打拼,苦干实干,手中终于有了自己的基业,自己也成为了男人,便回过头来寻找那些还在芳龄的女人。这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循环。有80后的小男人在论坛发出《请不要动我们80后女生》的呐喊,然而,即使再怎么声嘶力竭的叫喊都无济于事。

早在几十年前,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就发出了“物以稀为贵”的感叹。漂亮的女人作为人类的稀有品种自然标价昂贵。有的女权主义者不以为然,对此不屑,却在暗黑的角落里数落着自己的容颜,并不断采用自我激励的方法安慰自己:我是有思想的女性,我的美在内在。然而事实终究是如此残酷。那些从高级私家车中款款而出极尽自足的美丽女人的眼睛中,令你失望的是,你并不能从她们的眼睛里读出太多的迷惘。

婚姻的最原始的动机只有两个,满足性欲和传宗接代,除非你自以为自己是高级动物就不是动物。曾经有一个朋友谈到一个明星周X敏,说,你看她长得那么漂亮,很清纯的样子,其实她每天还不是要拉屎,还是每月要来大姨妈。这话听起来有些刺耳,却又是不争的事实。女人的思想或者意识并不是男人的最爱,男人最爱的往往就是有着一些女性特征的器官和可以骄傲的容颜以及征服疆域的快感。这样男人就会获取最大化的满足,而女人,也会因为这一市场需要而来改变。以前,在西方社会会出现两男人为了一个女人而决斗的情况,在动物界就存在着这种情形,比如猴王的诞生,雌性动物会因此来选择跟体力好的雄性动物交螨,这同时也是自然界优生优育的一个自然法则。我只是有一点不太明白,我不知道那个看着两个男人为自己决斗的女人心里倒底在想什么?又或者是不是肯定去嫁给赢的那一方?

基于现在的基本情况,女性一般是很愿意看到两个或者更多的男人为自己争风吃醋的。这样做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女人的虚荣心,更多的是,这样可以给自己标得更好的价格,价高者得之,不是好货不竞标,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市场的宣传效应,激发更多的男人参与竞标的热情。

如果你认为这个社会卖身者都是性服务工作者的话,那么说明你还幼稚的不行。如果有些人认为这已经不是一个男权社会,我无话可说。现实的另一个结果是没有女人愿意嫁给一个落魄的书生,古往今来,从未发生改变。换一个层面来理解,二奶与娼妓的差别在于一个是公共巴士,一个是私家车。而妻子也是一部私家车,与二奶相比,只是有没有牌照的区别。

我无意亵渎任何一位女性,我也不是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刻骨铭心的爱情,我只是在说一个社会的大群体,虽然它是如此让人难以接受。以我认识的许多女性而言,我很清楚,她们正在那条路上寻觅着那份真,在不断的迷惘中醒悟,又在真实的世界里迷失。这实在没什么对错,谁不想更好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正如YY在 MSN中对我说,你要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好女人。

我相信,请赐我一个好吗?

《六祖坛经》 决疑品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丈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 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 "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 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於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 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 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宝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 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 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 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味,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 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 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十直,到如弹指,便亲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不断十恶之心,仃佛印水迎请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才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 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 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 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疑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 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凡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 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才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才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 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於道何益 颂曰:"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锁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 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见,何劳向什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丈官 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2007/01/21

《六祖坛经》 般若品第二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
智.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 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 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 '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 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约'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行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 '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
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 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 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 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 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智小谤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 譬如天龙下雨於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 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 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谤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谤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 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 缘邪见障重,烦恼根生.犹如大云覆盖於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谤;若 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 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於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 知识,我於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开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需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 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 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 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 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 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们,於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 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向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 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说通即心通 如日处虚空 为传见法性 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师复曰:'今於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冓期岭南有佛出世.

神经病与正常人

有一个远房的亲戚,今年24岁,几年前因为携刀劫持一名出租车司机回家被劳动教养了数年。他当时使用的刀只是一把水果刀而已,这在一般人的常识里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实在是一件很幼稚的行为,当时他劫持出租车司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能回家,但是身上又没有什么钱,而且劫持的工具仅仅是一把小小的水果刀,实在不能算是武器。

家人为了能避免其受到法律的制裁,证实他精神是否正常,就联通警方一起将他带到医院做精神病学分析,结果一切正常。难道这只是一个人一时冲动而产生的一种行为?

几年后,他从监狱出来,却信奉了基督教。本来这是件好事,但他一直坚持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基督教再没有一个正统的宗教。信佛教被认为是下地狱的事,而信基督教则是上天堂。连同出一脉的天主教也被认为是一个不正统的教派,是假宗教。当然,这个说法子在两教派的争论中可见一斑。但他同时也提出狐狸精的说法,颇令我感到诧异。另外,根据中国宗教的一般性规律,他还例举了某某因生了什么病在信奉了基督教后一切都好了,某某开船的船夫外出经常与人相撞,信奉基督之后就平安了等等的故事。

这使人怀疑其神智是否清晰。在我们规劝其可以信教,也可以在吃饭前做祷告,但不要说那些道听途说的新闻之后,他依然坚持说这是在传播福音。我无奈,从宗教的概念里来讲,特别是基督徒来讲,向一个不信奉本教的人传播本教的教义,就是在传播福音,这使人没有任何反驳的理由。但是他的意识却令人很容易想到他已将宗教过分地渲染和夸大,并同时增加了许多中国灵异小说中元素。

那么他倒底属于哪一类人?在医学上,他是一个精神健康的人,但是在现实的生活里,他又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一个人,只教人怀疑他是否有精神错乱的嫌疑。他倒底在正常人与精神病人之间的一个什么位置?从以往的一些案例里,处在这个位置的人往往又是某一个领域的天才,可惜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发现他存在着哪一个方面的造诣。

我坚信,在所谓正常人与精神障碍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生活在这两种状态间的一种人,这种人,不被医学界承认为病患者,但是又被常规的社会规则所不容。他们没有什么大的不对劲,人们在评述他们的时候,往往会这样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个人脑筋有问题。这种断语没有任何医学依据,只有自己和大多数人的感觉。

以前我有一个邻居,是温州人。男主人经商,女主人持家并带着三个可爱的孩子。那女主人长得很漂亮,待人接物大方而不失文雅。但我发现每次她在洗东西的时候,嘴里都一直在嘟囔着什么。先前我以为她可能跟她的爱人闹矛盾,后来才发现她每一次洗东西都是如此,令我直至如今仍然好生疑惑。

必须承认,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介于正常与疯狂之间的那种状态。我们所谓正常人与这一类的唯一区别也许仅仅在于我们的发作是暂时性的,而他们的发作是常态的。无论如此,这留给医学界和科学界去考证吧。

2007/01/20

《六祖坛经》 自序品第一

自序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於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馀人,儒宗学士二十馀人,僧尼道俗一千馀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水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於市卖柴.
时, 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馀;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馀日,便至黄梅,礼拜五 祖."
祖问曰:"汝何才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水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
祖云: "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看槽厂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八月馀日,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 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当前,令人不觉."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 福何可救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 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 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设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 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 若不呈偈,终不待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变相,及 五祖血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 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小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於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 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门未 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问,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水.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 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会慧否 "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凡自本性,不生不灭.於一切时中,念念自凡,万法无滞,一其勿一其,万境白如如.如如之心,印是其实,若如是见, 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 如梦中,行坐不乐.一复两日,有一童子於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 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 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 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於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 言."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 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 "乃问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 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 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 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水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 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 人害汝."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 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才,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 说,佛法难起."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燥,极意参寻,为众人 先,趋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隐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 法."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於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 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契肉边菜."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因 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 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宗於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 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盘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 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其金."於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
"惠能 遂於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惠能於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 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2007/01/19

一次笨拙的旅行

一直不喜欢去那些所谓的景点游玩,人工雕琢的痕迹实在太浓。比如深圳,我认为最值得一去的地方倒是植物园,那里进去的路上竟然好像有些荒凉,而这是这种荒凉才是原生态的东西。我记得公园里有一条暗道,水从山上顺着碎石向下流着,石板路上撒下斑驳的阳光,幽静而不落俗。

小的时候,就十分喜欢去家西面的那个小山坡看斜阳,心中想着远古的句子,有时什么也不想,就静静地坐着。蚂蚁会偶然爬到脚背上,痒痒的,有时会轻轻将它拂去,有时将它掐死。那个地方有几块农田,春天的时候,开满满眼的油菜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土腥味,我会随便折一支狗尾巴花,将草茎塞在牙缝里,悠悠地荡着。年少的时光总是这般值得留恋。

后来长大了,去了很多的地方,大多也是命运的安排。细想,一直到今天还是在流浪着,只是方式变了。我一直喜欢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它就是无锡。说起来原因很简单,只是有一年的夏天,我路过一条宽阔的马路时,看到了一对年迈的老人相互搀扶着在一起散步。我那时就想着,等我老的时候,有这样一位爱人,是否也能如此平静而安详。无锡这座城市也因此在我的心目中变做宁静祥和的代名词。虽然现在很多的�z影作品都曾将这样的情景一一再现,而且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但那毕竟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换句话说,没有那感觉。

直至某一天,我突然在南京的某条小巷时又看到这样一对老者,但是,我没有了那种宁静的羡慕。见他们手挽手的样子,我只是在想另一个问题,这种举动还不会出现在中国的农村罢?那么农村的老人怎样表达其相濡以沫的?应该只是方式不同罢了,可能更加深沉一些罢?

感情这东西在当代已经被当作一件展览品,它们泛滥到随处可以拣到,也就没有人愿意轻易相信。越不敢轻易相信,越患得患失。这让我想起另外一座城市黄石。这座城市同样处在长江岸边,却是在城市的中央,有若干条铁路穿过,就像城市被撕开的口子,像大脑中某时的凌乱。

ken跟我在MSN上聊天,对我说,你快凋零了。我给了他一个号淘的大哭。一年又一年,不停地努力,不停的追问。又想起青岛海边的那扇窗和无数上坡下坡形成的街道。嗯,我真的旅行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2007/01/17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把最后的烟灰弹落了
让心情饱满起来
从并不鲜明的笑容里 清晨醒了
虽然冬日的麻雀 那般弱小
却在心头的枝桠上架起 一抹温暖
那样迎合着你的笑 虽然风
不时拂动你坚硬了的表情
它并不坚毅 只要我
轻轻地吹上一口气

不必为谁噙满热泪
我们只是为自由而飘落的最后的梧桐叶子
经历了最后的留恋
挽留了最后的誓言
假如醒来的距离里不再有彼此的存在
那么 我不会让你在山的那头翘望
麻雀会读懂你的微笑
并将它捎来 还对我说了一些
我不再明白的语言

2007/01/16

再见许巍和许巍的《天鹅之旅》

点击在线播放许巍-天鹅之旅


曾经不止一次的谈到宗教与信仰,我坚持认为,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宗教虽然有时会沦为政治工具,也会产生毁灭性的罪恶,但是在历史长河的大部分时间里,宗教给予人的指导意义是深远的。西方的基督教及天主教至今还在影响西方人的价值观。在东方社会,佛教及伊斯兰教是两个十分有影响力的宗教。

倒底是因为对宇宙万物的一种类似图腾的方式产生了宗教还是因为单一的个人寻找群体精神的依托,宗教的产生也产生了基本的教义,即宗教所赋予的内涵,也因此而产生了宗教的形式和内容,比如诵经与剃度。

我有一位朋友,母亲是大陆的称为“回民”的穆斯林,在他小的时候,回族的长老曾经送给他一把用伊斯兰和汉字刻着他名字的小刀,据说每个伊斯兰教徒都会有一把这样的小刀。另外,按照回民的传统,死后是要将尸体立在土地之中的。而相关佛教的各种宗教礼仪则是东方人所比较熟识的。我之所以提到这些仪式或者说习俗,只是想说明,宗教衍生出的某些内容只能说明是宗教形式的一种衍变,而不是定数。

十几年前,曾经在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大雄宝殿中的蜡烛的烛光其实只是一个类似烛光形状的电灯泡。现在这样的“蜡烛”已经是随处可见,在广东香港一带,每家每户家中供奉的关公都是使用这样的蜡烛。那么实际上宗教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某些变化,这样是否就是对宗教中信仰的神的一种不恭,显然又不是。仪式的不停演变,最终形成新的民风和民俗。

有一次与一位常州的的士司机闲聊,说到有一次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寺庙天宁寺的一个僧人包他的车子出去化缘,当然现在的化缘与过去的化缘又不一样。过去的化缘多少有点苦行僧的味道,而现在,化缘根本无须自己主动去找的,都是些达官贵人主动邀请的。这僧人在超市买点水果,买点香,便去得各施主处,每家必化得至少千元以上。这僧人对的士司机说,这些人要么是贪官,要么是弄了些不意之财,因为有了罪孽才想我们来寻得心灵的安宁,不拿白不拿。由此看来,你又不能用俗世的对错来判定这一切,也就更谈不上佛祖是否怪罪的问题。

写了这么多,只是想说一件事,最近一个我说喜爱的歌手许巍因一首《天鹅之旅》的歌曲被广电总局封杀,原因是在他的歌曲里引用了《古兰经》第83章31-36节,于是一些伊斯兰教信徒写信到各地的伊斯兰教协会抗议,进而写信到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和国家宗教局,于是这样一个歌手就消失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经文不能在流行歌曲中出现,有时它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宗教信徒。宗教有时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演绎它的信仰。我真的感到无比的悲哀,宗教应该有着更多的包容性,形式上的另一种解读并不一定是对一个宗教的亵渎和诋毁,神存在的方式永远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既然连人种、国度的界限都没有了,何以就应该有固定的载体?

都市夜归人



喜欢坐在公车上的感觉。陌生的乘客,两边熟识的街道、霓虹灯,车轮滑过路面的摩擦声,站台上那个瑟缩的等候。

路人,或相携而行,或行单影只,或孤独地驾驶,或默默的急行。造物者给了不同的人不同的命运,即便再有不甘,再有优越的感觉,在骨子里,我们都是那个可怜的赶路的人。无论是否示人激昂,只有自己深谙自己的脆弱。

从嘈杂的大街进入安静的小区,然后听着被夜幕放大的脚步声,寂寞又一次排山倒海般的袭来。有时,家中藏着温暖的等候,有时却有着刺骨的冰凉。

归去之地,也许只是一张可以仰卧的床,追寻的最终,也许便是可以如此简单。

2007/01/15

THE RAPE OF NANKING 南京梦魇

一个中国人不得不看的影片。如果国人争气,愿悲剧不再重演。
该影片引自google video,中国大陆用户可能无法正常收看,要不用代理,要不自己DOWN吧!

世间之事 总有因果

朋友的公司把客户的一票货丢了,赔了三万元。却听得一位断命者说,乃是缘自其某日在户外小便,无意浇到一孤魂,遂报复之。那断命者在拉萨开了一间公司,与当地藏传佛教的活佛有着接触。传闻,藏传佛教之活佛断命,足可看见你的前世今生,很是神奇。孤魂之事,倒不会引致大的灾难,却会让人破财及让人忧心。想来理论上倒也成立,拜祭祖先之时,往往祈求祖上保护之说,然而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阴间,自己的祖上在阴间又只是平民百姓,何以有能力来保佑后人?

常常在路上看到送葬者撒下的纸钱,现在的人不会吝啬多买点纸钱的,然而我有时会无聊地想起,纸钱烧多了,那阴间是不是也会出现通货膨胀?因此,我们祈求祖先保佑其实也是在为难我们的祖先。再一想,假如每个人的祖先都可以保佑自己的后代,那么,所有的人都会过上幸福的生活,那岂不是很荒谬?

如果信命,那么应该只是一种精神信仰,命既然存在在那里,该发生的终将要发生,命中的劫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触犯了孤魂,倒也应该是命中固有的一个程序?小时候在农村,却是经常听到老一辈的人说,倒洗脚水的时候要对屋外说一句,倒水了。此意为提醒过往的鬼魂们留意,勿沾湿了身子。

我有时不能确认我有没有宗教信仰或是有什么样的宗教信仰。在中国,佛教应该是最多受众的宗教,然而道教却也在某些场合盛行,比如祭祀或者是做法。我在我舅舅的家中看到他们家中中堂之上悬挂的仍是"天地君亲师位",这是极为典型的道家哲学,但是他们也信着观音、如来与罗汉。所以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佛教与道教基本上是融合的,人们并没有意愿将它们区别开来。

我一直认为宗教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好东西(*注)。一个有着宗教信仰的人与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人相比,前者心态肯定要平和的多,因为精神上有依托,孤独感会减弱。马列也是一个党派的信仰,虽然它不是以宗教的形式存在的。

做善事总是好的,虽然不能保证一定善有善报,生活中也往往出现反面的例子。然而,行善却往往能够得到内心的满足。相信因果,便学会了淡定与从容。


注:关于该观点,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的观点。

2007/01/14

走失的唇膏--给这个见鬼的“节日”

暗夜里,楼道的脚步声传来,惊醒了我并不单纯的睡意。若干年前我在深圳的一间五楼的房子里,凝视楼下的车与人、梦与尘,不一样了,一切都不一样了,像是年轻的理想,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而变。用手轻轻抚摸自己的颧骨,想象如果肉身腐化,那样子是否也如恐怖片中那样的可怕。可怕的生活,可怕的方式,可怕的内在。

经常会被婴儿简单的眼睛叫醒。在抚慰一次又一次灵魂的盔甲之后,记忆着凉了,发出剧烈的咳嗽。清一清嗓子,想引亢高歌一曲,却不知应该深情还是应该悲伤。有一天,在年轻的梦里,谁还会能找到真正的爱情?总是试图用哲学、人文来解释越想得到越得不到的纯真,它们都去了哪里?还会不会隐匿在春天的油菜花中,令我再也无法分辨和汲取?

还有,那一双搭在额头的手呢?那是最温暖不过的一种感恩,令人无法抗拒的柔弱,令人无法阻隔的亲情。这个时间段,除了空虚的人还在无聊地感叹以外,人们都在用正常的方式生活着。我只是不幸成为那种空虚的人,空虚地像一个溺水者,胡乱地用手划动着,却见水的颜色越来越深......

是的,用分裂的语言倾诉着一种思想和渴望。这一切都没有任何的依据,不知什么时候应该开始,又应该在什么时候可以坐在参天大树下,听它用摩梭的树枝嘲笑我的卑微。我似乎还能看到那个女子摄人心魄的笑,同样没有理由也同样成为生命中永存的瞬间。

如果曾经的追求是一种简单,那么又有什么对与错的理由?如果我明天早上能正常地苏醒,那么所谓痛不欲生也只是文字用来骗我的手段。我现在只知道把脑袋里的文字赶尽杀绝之后,就可以安然睡去。

2007/01/13

宗教信仰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学者点评
林贡钦
伟大的宗教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当今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而宗教信仰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没有宗教信仰的提升和帮助,和谐社会的目标将难以达到。美国文化史和宗教史学家克里斯多夫.道森认为:"伟大的宗教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就充分地表达了这一真谛。

和谐社会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方面和谐的主体都是人,即对别人,对自己,对社会的和谐。据《中国宗教研究年鉴》(2001----2002)统计,当今世界60亿人口中,信仰宗教的人数占81%。这一统计数字验证了18世纪英国政治家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的论断,人类从本性上是一种宗教性的动物,不但穷人需要宗教加以慰藉,富人也需要宗教给予精神上的满足。宗教的追求是:仁爱、慈善、和谐等。

基督教通过博爱来阐述和谐。其道德的核心是爱,爱神爱人。要求信徒信仰上帝,人人平等,博爱忍辱。

佛教通过慈悲来阐述和谐:"慈悲济世"、"慈悲为怀乃人之性海",要求信徒爱国、爱教,爱社会和人民,造福社会。

伊斯兰教通过提倡教徒要行善止恶、施舍济贫等来阐述和谐。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唯有顺从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愿。道教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的是自然和自由的生活方式。道教以"道"为核心教理,教导人们修行"道"一样的品德,度己度人。

儒教通过提倡仁爱来推动和谐:"仁者爱仁","仁、义、礼、智、信"。儒教的基本教义是敬天,奉祖,仁义,崇礼,性善。儒教关注的是现实人生,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

不难看出,各主要宗教除了要求信仰的神有不同外,其基本教义大体一致,都要求信徒把仁爱、慈善、和谐,作为最高价值准则,作为精神追求。

长期以来,生活在中国内地的中国人接受的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追求的说教,接受的是"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排斥和限制一切宗教,以维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是宗教胜似宗教的唯我独尊的神主地位。

然而,1979年以后的某一天,革命领袖走下了神坛,被麻醉的亿万中国人清醒了,精神寄托没了,似乎世界又进入了洪荒时代。

好在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人还来不及认真思考、反思,"发展是硬道理"的号召,把中国人又引上了奔小康、追求物质财富的道路。这些年代,中国人大都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当中国人经过近20年的埋头努力之后,不仅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物质财富空前丰富。 然而人们突然发现,精神饥渴、心灵空虚加剧。浮躁不安的心灵,需要有精神寄托和慰藉。在官方控制下的几大宗教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之际,官本位污染了神职人员,科级和尚、处级道士、局级主教到处行走,和尚、道士上夜总会的时有发生,以敛财为目的的邪教应运而生,兼业的和尚、道士和神棍、巫师遍地乞讨,骗财骗色。

社会治安每况愈下,直接与人们的道德沦丧密切相关。以中国首富之地广东省为例:我的一位在广州居住了20多年、身强力壮、当年是大学武縓队教练的同学活生生地被打縪了3次。他严肃地告诉我:"没被偷过、抢过就不算是广州人"。我大为震惊。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社会治安作保证。虽不敢奢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至少也要使百姓过日子有安全感,白天上班不耽心家中被撬,走在街不耽心挎包被抢,进商店购物不耽心钱包被偷,晚上回家不耽心路上被縪。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现状,迫使人们寻找身心安顿、精神寄托之所。古往今来的明智的统治者深知信仰丧失、道德危机对民族、对国家之害,因为没有理想和信仰的人,很难成为高素质的国民;没有道德正义感的民族和国家是颓废沉沦的民族和国家,是不可能实现本民族的伟大复兴,更不可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大国。

中国当代统治者在强调以法治国的同时,又提出以德治国,不断推出一些精神楷模和道德榜样,例如:孔繁森、任长霞等,企图重塑雷锋精神、焦裕禄楷模,然而,和者甚寡。英雄人物,不断涌现,然昙花一现。因为,一个贪腐的部长,可以打倒一百个英雄模范。与此同时,广大的青少年成为追星一族,梦寐成为超级女声,一夜成名。广大中青年为票子、房子、车子、位子而奋斗不巳。理想主义者越来越少,成为异族另类。如何重新树立国民的道德规范,执政当局似乎是出招不灵,无计可施。一些学者提出,回归古典、少儿读经等建议,试图从娃娃开始重建古代文明。

然而,越来越多摆脱贫困的中国人认识到,要重建古代文明、精神文明,就像要修复被推倒的古城墙、老胡同、四合院,谈何容易!破坏容易,再建难。罗马不是一天建成。要重建古代文明、精神文明,非来一次中国的"文艺复兴"不可!然而,中国古代文化中缺少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本主义精髓,却不乏皇权和奴性的色彩。所以,与其在混沌的泥淖中徘徊摸索,不如到宗教文化中汲收养料,蓄集能量,等待迸发的机会。

世界主要宗教和中国主要宗教从建立至今,没有自封是某阶级的先锋队,也不自诩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更不自擂是伟大、光菜与正确。然而,主要宗教的信众超过世界人口的80%,主要宗教的寿命超过2000年。

世界上哪一个政党能与其媲美?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又是国家竞优势中的软实力。缺少软实力的国家,是无法勃发崛起的。宗教信仰是促进和谐社会成长的软实力,更是促进民族、国家和平崛起的的软实力。

既然如此,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大厦的今天,国家执政者为何不起用和发挥宗教信仰的力量,将其做为教化民心、扼制暴戾,促使国家长治久安,为民谋福祉的良策。

2007/01/12

夜不归(文字游戏)

凌晨两点
路上有车 屋内有灯
那个人在拼命狂奔
一双怒睁的眼睛
颤栗 而又坚韧

搭脉 问诊
额头被手掌把持着温度
从迷糊的嘴里发出梦呓
走开
我只是晕眩 而非怨恨

2007/01/11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好几天没有看电视新闻了,除了用google reader浏览些订阅的新闻资讯外,再没有其它的外界消息。我有一种预感,我知道自己在等待什么,但究竟是等待什么我又不知道,好像传说中的第六感?

傍晚的时候,打开所有的窗,冷冷的空气从窗外吹将进来,室内的空气有了种新鲜的味道,好清新!来回将家中的地拖了,刹那间心情竟也舒畅了许多。暗自里对自己夸奖了一番。虽然一个人生活,依然要保持室内清洁,只为换得一个更好的心情,还要学会褒奖自己。

虽然日子过得枯燥,有时感觉生活了无生趣,但是回想这几个月来,自己正在一步步进步着,而且并没有因此引发经济危机。相反,这样的生活状态依然可以养活自己,慵懒地养活自己:)

这个Blog很久没有更新。实在是觉得没有什么好写。自元旦过后,一些世俗的事慢慢侵袭过来,生活的两面性注定需要人去经营人生不同的路线,一条是现实的,即便自己不喜欢的;另一条是自己喜欢的,带着梦幻的。

最近作息时间有些失衡,晚上睡不着,早上又没有办法爬起来。很想在很深很深的夜里,找个人聊聊,纯粹的聊聊。然而翻遍电话簿,往往也难以找到这样的一个人,即便是最好的朋友,所以人总是孤独的。友谊与婚姻只是缓解孤独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根治的妙方。所以,如果在深更半夜有一位聊友的人是幸运的,让人嫉妒。

从生到死有多远

这个医院的设计很奇妙,一幢大楼里分为A座和B座。 A座是产房、B座则是收治内分泌、内科等病人的病房。 常常,你会有一种从生穿越到死、从死复而新生的错觉。甚至有的时候祖孙再同一时间出生又在同一时间抢救,这中间不过是隔了一个大厅,一个“U“字型的结构。 头尾相间又相连,见或不见。